U小说 > 仙凡女神悠悠飞 > 第689章 文艺的美学规律 三

第689章 文艺的美学规律 三


  第689章文艺的美学规律(三)

  悠悠飞《家庭手抄报》内容:

  杜书瀛: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文艺学是中外杂交之后产下的“混血儿”,是古今相融之后生出的新生命,是流淌着中外古今多种血液的一种新的学术生命体。

  作为“混血儿”,它是中国的但又不是纯粹中国的——它不是也绝不应该是中国古代“诗文评”的翻版,而是它的现代化;它有外来优秀学术文化元素但又不是纯粹外国的——它不能是也绝不应该是外国诗学文论的照搬、挪用,而是它的中国化。它是地地道道的“杂交品种”。

  我还想重复地强调几句:“混血儿”是文化发展的常态。只有在经过各种文化相交、相克、相融、相生之后,才能出现优秀学术果实——这同生物学上的“杂交”优势一样。单一物种内部的繁殖或近亲繁殖,只能造成物种的退化;而远缘杂交才能产生优秀品种。从古到今皆如是。例如“意境”这个“诗文评”的招牌概念,其实是“混血”的,它身上至少有中华民族和佛学思想两种基因。在现代文艺学中,“意境”仍然生命力十分旺盛。所以,中国现代形态的文艺学作为“混血儿”是一种美称,我高度肯定它,赞扬它。

  当然,历史地考察,我们也应该看到:现代文艺学这个“混血儿”,它“混血”之中占优势的一方是外国因素(西方因素或苏俄因素)。当19世纪、20世纪之交以至20世纪最初的二三十年中西交融时,西方是强势文化,这时在中国创立新的文论模式总是向西方靠拢;尤其在“五四时期”,“革命”猛士们恨不得“砸烂孔家店”,不分青红皂白推倒一切传统,有人主张干脆“全盘西化”——在这种形势下出现的现代文论,从外在的面孔到内在的蕴涵,当然是西方占主导。20世纪50年代一边倒学习苏联,当时建立起来的“文艺学”模式也类似。

  按西方模式或苏俄模式发展起来的“文学理论”或“文艺学”,虽然是顺应历史的产物,也符合逻辑;但是,总觉得有缺陷。

  到了新时期,清醒过来的许多学者反思当年情况、观察今天的现实,认为中国文论得了“失语症”——我想这“失语”主要是指失去了本民族的话语权和话语能力。在一定的有限的意义上(即不要太夸张),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但要作历史的和逻辑的分析。

  如何弥补以往的缺陷,如何克服“失语症”,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在今后的文艺学(文学理论)的建设中也是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大家共同探讨,一起努力。

  在今天的中国文艺学建设问题上,要防止两种倾向:只强调外来元素而忽视中国元素,或者只强调中国元素而忽视外来元素。如果说前者是“全盘西化”,那么后者就是“狭隘民族化”。

  现在我再补充几句:在中国现代文艺学发展中之所以会出现“失语症”,原因之一是过去我们的中华民族各个方面太落后,身体太孱弱,独创性和原创性能力太小、太弱,因而在文化上也失去对世界的影响力,说话没人听,甚至连你真正优秀的东西人家也不一定认为是优秀——不买账。这就需要我们的民族各个方面都强大起来,具有足以震撼世界的综合能力。这特别需要发展和提高我们的民族文化(包括美学和文论)上的原创能力和独创能力——把我们文化上、美学上、文论上真正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品牌”拿出来,给自己,也给世界。

  陈定家:您曾多次说现代“文艺学”,较之古典“诗文评”,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应该从学术史的角度认识到,现代文艺学身上体现了两种不同学术范型的变换,即由旧的古典形态的“诗文评”之学术范型向新的现代形态的“文艺学”之学术范型的转换。您能不能更具体地说说这方面的情况。

  杜书瀛:具体说,从“诗文评”到“文艺学”,这两者之间,不但学术的思维对象发生了变化,而且更根本的是思维方式、治学方法,范畴、命题、观念、术语、价值取向、哲学基础等等都发生了变化。譬如说,古典文论(“诗文评”)多以诗文等抒情文学为中心和重心;而现代文艺学则转而多以小说、戏剧等叙事文学为中心和重心。古典文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大多是经验的、直观的、体察的、感悟的,与此相联系的是其理论命题、范畴、概念、术语等涵义模糊、多义、不确定和审美化,耐体味而难言传,在批评形态上也大都是印象式的、点评式的(眉批、夹批、文前批、文末批等等),因而也显得零散,逻辑性、系统性不强;而现代文艺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则转而大多是理性的、思辨的、推理的、归纳的,理论命题、范畴、概念、术语都有严格的界定而不容含糊,在理论批评形态上也大都走向理性化、科学化、逻辑化,讲究比较严密的理论系统。古典文论的哲学基础多是中国传统以“善”为中心的伦理哲学或“人生哲学”;而现代文艺学则多是从西方借鉴过来的以“真”为中心的现代形态的认识论哲学和进化论、阶级论、科学、民主、平等、自由等现代的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古典文论多强调“征圣”、“宗经”、“道统”、“文统”、“以道统文”、“文以载道”(视文为道的附庸,为载道、明道的工具),强调文学“劝善惩恶”的道德内涵和“温柔敦厚”“思无邪”的诗教;而现代文艺学则更多地从现代哲学和世界观、人生观基础上关注文学与社会生活、人生价值的关系,关注文学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关注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审美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文学艺术的独立品格,文学自身的价值、规律等等。

  陈定家:您把自己的研究工作分为四个方面:美学研究,基本理论研究,古典诗学研究和李渔研究。我知道李渔研究不是您的“专业”,但数十年来您从未停止过对李渔的关注,如今您已经是这个领域颇有声名的“行家”和“大家”,其实我认为“李渔美学”与其说是您的“业余爱好”,还不如说是您的“学术根据地”。能否再谈谈您的李渔研究?

  杜书瀛:作为“副业”,几十年间断断续续涉笔李渔研究;写了《李渔美学思想研究》《李渔美学心解》《闲情偶寄》等注释、评点,最近又接受了中国作家协会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李笠翁传》的写作委托。我深感这是一件于中国文化事业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因此兢兢业业,丝毫不敢怠慢。于是从2012年初春起,我便搁下了手头正在进行的一部书的写作以及所有其他工作,全心全意投入到《李笠翁传》的创作中来。

  我写《李笠翁传》遵循了丛书编委会给它的两个基本规定:一是真实性(不能虚构,但可有合理想象),一是文学性(要有可读性,有文采)。我认为这是撰写传记文学的根本原则和正确的指导思想。因此,《李笠翁传》须是一部严肃的具有真实性和可读性的历史文化名人的文学传记,应该真实性和文学性并重,而真实性是它的基础。因此在创作中我努力追求的理想状态是,所写内容都真实可靠,有根有据,有文献可查——我想让它经得起历史检验,而且经得起专业人士的查证;在真实性基础上,讲求文学性、可读性。我企望它能够雅俗共赏:既要让尽量多的一般读者看懂和喜欢,为他们呈现出一个具有一颗不安定的灵魂,永不满足现状,总是标新立异、独出心裁、开拓创新,勇于挑战成见,爱做翻案文章,惯于自我作古,任凭千难万险也不低头、不退缩、不认输,穷愁半世却积极乐观,风流倜傥而才思敏捷的李笠翁,创造出一个立体的活生生的文学形象;也要让文化品位较高(甚至专业)的人士所欣赏,吸收李渔研究的最新成果,纠正以往某些疏漏和错误,写出我心目中一个真实可信而有血有肉的戏剧家、小说家、美学家李笠翁。只是由于本人能力和才识所限,可能还达不到这个目标;但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从接受《李笠翁传》的写作委托到现在,我一共写了四稿。其间,心无旁骛而集中进行传记创作的时间,不过一年半左右;但是,其实我是用了几十年有关李渔的几乎全部积蓄的。我实地考察过李笠翁老家浙江兰溪和金华,沿兰江北上循李渔当年从故乡赴省城乡试路线到富春江,辗转到了李渔走上“卖赋糊口”之路、创作传奇和小说达十年之久,并且晚年又选作归宿之地的杭州;我走访了李渔出生地江苏如皋,找寻当年李渔家药铺究竟开在什么地方,还到如皋城外传说李渔读书的老鹳楼故地,发思古之幽情;我又探寻了李渔在他的生命辉煌期生活了十六七年的南京翼圣堂和芥子园遗址,以及李渔水路出游的母港燕子矶码头。

  我希望写出一个独特的李笠翁。

  陈定家: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急切地期待能早些看到您的这本《李笠翁传》。您作为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的研究员和研究生院教授,在开展学术研究的同时,还得承担教学工作,您能否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杜书瀛:我曾经在文学研究所欢迎研究生入学的一次会上表示:我收一个研究生,就是收一个朋友。我从我的研究生和研究生辈的人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在其他文章中我还曾经发过这样的感慨:后生可畏。如今年轻一辈学者是大有作为的一代,是才华横溢的一代。这是一个以青年为师的时代。他们敢作敢为,敢破敢立,敢闯敢拼;并且他们不少人又甘坐冷板凳,甘下苦功夫。这一“敢”一“甘”相结合,铄石锻金,何事不成?如果要说出他们的名字,仅北京各大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里,我就可以列出数十人,还有上海、南京、山东、武汉、广州、四川、福建……天南海北,四面八方,可谓人才济济。面对他们,我常常自愧弗如。这一点,从我的学生们身上,也感触良多。我带过的研究生,虽说数量不多,但他们有的教学,有的科研,有的下海,有的主编刊物,有的从事出版,有的出国深造,各有自己的亮点和绝活儿,使我赞叹,使我惊喜。我们应该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青年人应当成为主力,应当唱主角。看到我的学生们成长起来,我无限欣慰!

  勤勤恳恳在学术园地里耕耘、创造的青年学者,是我们的希望所在。我祝福他们!

  而今的我皱纹越来越多,头发越来越少,不觉老之将至。唯幸牙齿尚固,我曾经写了篇自嘲文章说:“杜某老矣,尚可饭也。酒足饭饱,一饭三矢,仍兴冲冲跑到岸边看青年千帆竞过,乃于喜泪纵横之余,呐喊几声,以助军威。”

  原载:《文艺报》2013年7月[]

  温馨提示:

  在U小说阅读网发布,本站提供阅读,同时本站提供全文阅读和仙凡女神悠悠飞txt全集下载。仙凡女神悠悠飞在手机wap站同步更新,请使用手机访问m.阅读。


  (https://www.uxiaoshuo.cc/41/41500/2524591.html)


1秒记住U小说:www.uxiaoshuo.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xiaoshu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