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小说 > 汉末帝国时代 > 第五十二章 第一次科举 二

第五十二章 第一次科举 二


  ???U小说???

  如何评价一个人的能力  这个在科考制度出现以前  谁也沒办法解释

  古代君王用人重德行重孝义  认为一个孝子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官吏  汉朝时代的孝廉制度  其实很大程度也是在向各州各郡  招收有这资格的学子

  科举制度出现之后  对经义的理解占据了考试的很大幅度  初期甚至还有写诗作赋的设定  当然君主不是真正的白痴  至少还记得加入策论这个存在

  在独尊儒术的封建时代  或许懂得四书五经的人  在君主眼里才是最有德行的人才;或者  这是君主向儒家妥协的一个表现  既要愚民又要在愚人之中取材  除了妥协还能怎么样

  这年头距离战国时代还不算太远  百家争鸣的盛况也尚未就此泯灭  墨家、发家、纵横家的徒子徒孙依然偶然在历史的舞台中出现  哪怕是一般的官吏  就算是打着儒家士子的名头  实际上还是玩着外儒内法的把戏

  孔子尚未成为真正的圣人  孟子自然也还沒有成为所谓的亚圣人

  要让这个会被玩完扭曲的世界  从儒家的束缚住解脱出來  刘铭自然是举双手双脚赞成的  再则  他也不觉得单纯死记硬背那四书五经  就能够成为一个一等一的人才

  要知道明清时代  考出來的进士下放之后  基本上都不懂得如何治理郡县  于是请了一大堆的幕僚  幕僚不是政府编制  故而必须要他们自己出钱  本身他们就沒多少俸禄  故而要治理郡县  就不得不贪污  于是从小贪变成大贪

  更重要的是若是师爷不尽心尽力  结果县令反而成为了一个傀儡  帮他们背黑锅  有些自诩清廉的官吏  治下被师爷贪污得民不聊生  结果骂名却是全部被那个所谓的清官给担上了

  再则  既然不懂得怎么治理郡县  那么索性也就不去治理  來个无为之治  清朝的官员  只求郡县太平便可  不会去考虑如何发展郡县的问題  一个郡县放在那里三百年  以前是什么样子  三百年后还是什么样子

  一旦遭遇天灾人祸  除了向中央求援  求赈灾以外  自己要做些什么都不清楚  结果耽误了最佳的处理时间  搞得百姓直接造反了  有清一代  造反从未中断过  有很大原因和这有关

  刘铭既然回到了这个时代  自然不会让这样的情况继续出现

  故而  考生们第一次接触到的科考  却是完全按照后世的标准出題  第一次或许放松一些  只为让广大的考生  对新的考试内容有一个认知  知道在下一次科考到來前  侧重学习哪个部分

  算数五道題目  基本上都出自《九章算术》;农学方面则列举了一些事关农业发展的问題  让考试根据自己的见识來回答;策论是探讨丝绸之路对华夏的影响;经义是探究如何理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

  总的來说  县试的内容就那么八道題目  给考生六个小时的考虑时间  只要在规定时间内  允许考生提前交卷  当然  也允许考生更换答題纸  在这个时间内重新写上更好的答案

  随着正式开始考试的钟声响起  已经预先阅览过试卷的考生们  开始动笔

  “丝绸之路对大汉的影响  对哦  听闻大将军已经打通了丝路  如此确实可以讨论这个话題……不过放在中原不远  去体会丝路对华夏的影响  这真的沒问題  ”石韬看了看策论題  心中觉得很奇怪

  “有一县  旱地和盐碱地占据土地的多数  问如何让当地农民  获得相当于其他有着肥沃土地县的收入  这到问題  不会是考官故意折腾我们的吧  ”孟建挠了挠头

  “唯有经义不算难  但既然前面都出现了那么难的问題  这一題会简单吗  ”崔钧对最后一題表示疑惑

  “所图不小呢  ”诸葛亮看着四題  却是想到了别的事情

  时间一点点的过去  有胸有成竹者开始奋笔疾书  而胸无点墨者  此刻却是搔首弄姿  坐立不安  更多的是不断的思考这些題目  尤其是最后三題的含义  他们不认为刘铭会为难他们  但同样不认为这三道題会很容易回答

  “是这样吗  ”诸葛亮终于笑了笑  开始动笔

  “开始了吗  ”其他三人一眼就瞄到了诸葛亮开始动笔的情况  顿时也不再思考下去  按照自己的观点先把内容给填进去

  反正就算写错了也无所谓  在六个小时的时间里  他们可以更改无数次

  六个小时的时间里  考场是不会给他们开饭的  不过六个小时后  不管考得如何  都会提供一顿不错的饭食  这是对考生千里迢迢前來赴考的一种感谢

  若是要上厕所的话  必须要举手  获得监考老师允许才可以前去  期间  监考老师会一路陪同  主要是确保学子会有什么作弊行为  哪怕大家都知道  第一次考试  只怕是沒什么人有这个能力作弊了

  “果然是因为突然举办科考的关系呢  考生的年纪参差不齐  不过历朝历代  似乎也沒有哪个科考  学生的年纪是差不多的  ”刘铭混在考官之中  在考场來回踱步

  身为一个总让大臣们为难的主公  刘铭眼看科考开始了  自然很想知道面对自己出的这些县试題目  那些士子都是怎么回答的

  只是邺城和幽州那边  很多人都认识他  故而要在那里监考  自己的身份必然暴露  沒办法  只能够到司州这边的考场进行监考  反正这里距离邺城也不是很远  很巧合的  他刚好是诸葛孔明和他三个好朋友的主考官

  “颍川郭肆  郭图那个家族的  策论马马虎虎  不过对农学却是精通  沒想到居然可以提出用盐碱地种植经济作物的方式  來赚取收入  ”刘铭看了看一名学子的答題纸  满意的点了点头

  这样的人才  哪怕在别的地方不太擅长  就对农学的精通  也可以被录取

  人才嘛  都是各种各样的  考试不仅要测出他们的水平  更要测出他们擅长那一边  全部精通的  那自然是宰辅之才  但专门精通某一科的  也可以在别的职位上绽放光彩

  在科考之前  他可是专门叮嘱各地考官的  省得按照分数录取人才  浪费了这些专业人才

  暗暗点了点头  刘铭朝着下一个学子那边走了过去

  看了看名字……然后他不淡定了

  博陵崔钧  这不是诸葛四友之一的崔州平么  曾任西河太守  也曾经举兵与袁绍一起讨伐董卓  随即南下游历荆襄之地  与诸葛亮交好

  就年纪而言  他应该是最大的  不过却有着其他四人所沒有的政治经验  他的文章四平八稳  观点论述也是非常到位  算不算是很好  不过却很客观  难得对农事商事都颇为精通  就是不知道政务、思想和算学方面如何

  想來  也是不差的

  想到崔钧既然來了  那么其他几个是不是会來  按照情报  徐庶已经出仕刘备  只怕是不会过來了  不过剩下四个却还沒有出仕  或还有可能

  于是立刻一个个看了下去  不多时就看到了石韬和孟建二人的名字  心中的感觉越來越强烈  于是加快了查看

  终于  在一个座位面前  他看到了一个白衣儒衫的年轻俊杰

  年仅二十一岁  嘴上的胡子还只是一些绒毛;沒有羽扇纶巾  唯有少年士子的书生意气  同时刘铭还在他身上  看到了无比的自信

  沒有着急  也沒有畏惧  默默的在答題纸上写着答案  书法俊秀清灵  看起來就觉得很舒服  字里行间简洁明朗  观点明确且居然可以切中題目  这倒是难得可贵

  在答題纸上面考生资料一行上  写着琅邪诸葛亮五个大字[]

  温馨提示:

  在U小说阅读网发布,本站提供阅读,同时本站提供全文阅读和汉末帝国时代txt全集下载。汉末帝国时代在手机wap站同步更新,请使用手机访问m.阅读。


  (https://www.uxiaoshuo.cc/41/41888/2475152.html)


1秒记住U小说:www.uxiaoshuo.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xiaoshu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