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小说 > 仙凡女神悠悠飞 > 第1056章 爱情家庭缠绵纠结

第1056章 爱情家庭缠绵纠结


  第1056章爱情家庭缠绵纠结

  《蒋碧薇回忆录》:与徐悲鸿的恩怨情愁

  钱红丽

  对徐悲鸿与蒋碧薇的恩怨情愁,我是七八年前,在看徐最后一任妻子廖静文的书中得知一二的。由于当事人廖静文的主观原因,使得我们对蒋碧薇一直误会着,直至近日,有朋友推荐看蒋碧薇回忆录。

  蛮喜爱蒋碧薇的文笔,灵动,洒脱,洋溢着挡不住的才情,杏花疏影,绿销红瘦……想必得自家传的修养了。

  江南小姐蒋碧薇,19岁的年纪,“背叛”从未见过一面的父母给她订的未婚夫查紫含,单纯又大胆地与徐悲鸿私奔,辗转日本,再赴欧洲……后来,徐悲鸿移情别恋爱上一个女学生,他们之间拖了十几年,蒋碧薇方才同意离婚。

  蒋碧薇这样描述自己与徐悲鸿的婚后生活心态———“我是女人,现实环境训练了我安排生活的能力,我愿和他截长补短,同舟共济。我惟一的希望是像他那样的一块璞玉浑金,经过琢磨淬砺,将来能成为璀璨的大旗。”只是,徐悲鸿的那颗炽热爱好艺术的心,没有给试图积极进取的蒋碧薇带去所应有的欢乐幸福,但她毅然说“我仍然下定决心做一个好妻子”的。这样写时,蒋碧薇的心蛮委屈的吧。

  我喜欢蒋碧薇的个性,还有她对爱的选择。不过,另外还要讲一下的是,那个叫江冬秀的小脚女人拿出菜刀架于孩子脖子上,从而来威胁移情别恋的胡适胡大才子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而我们作为现代具有极高文化修养的女人,对于丈夫的另有别情,更不可有如此报复心理,最好成全他……自己再另寻别的爱去。即便痛苦,也要隐忍,直至找到另一份完满的爱为止。

  蒋碧薇的文笔通灵飞扬,一如她为人的聪明。是的,我说蒋碧薇是相当聪明的——她懂得选择,懂得重新安排自己的感情生活。

  《蒋碧薇回忆录》蒋碧薇著译林出版社2002年7月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2年10月16日(责任编辑:张爱敬)

  有两个民国时期的女人一直让我感到陌生和好奇,一个是陆小曼,一个则是蒋碧微。

  在当当网上看到了蒋碧微的自传《我与悲鸿》,毫不犹豫地订购了一本。

  单从叙事风格或文笔来看,蒋碧微的文采并无出众之处,文章写得也很散,有些比较重要的情节,相信蒋碧微是作了隐瞒。但还是有一定的可读性,与其它讲述徐、蒋情怨恩仇的书相比,可信度也要高一些。

  蒋碧微出生于宜兴的一个大户人家,在书中蒋虽对其祖上着墨不少,但从后来的叙述中来看,到其祖父这一辈上应该是没落了。

  蒋碧薇幼时接受了两年家塾教育,后进入其父任校长的小学学习。十三

  岁时,经其堂姐作媒,与蒋家世交、苏州的望族查亮采的儿子查紫含订婚。蒋碧微的姐姐嫁给了宜兴名士程适之子、后被誉为大教育家的程伯威。程伯威毕业于复旦公学,后到日本留学。程出生世家,家境殷实,生性孤傲,因此从不外出做事,只是和朋友在家乡办学。试想如果蒋碧微听从父命与查公子结婚成家,或许她因此会过上悠闲自得衣食富庶的阔太太生活。但不知是蒋生性就是个不甘寂寞的人,还是她生性放浪叛逆,反正是她没有听从父母的安排,而是选择了与当时默默无名的徐悲鸿私奔了。

  蒋与徐并无很深的交往,若说是感情使然,实在是有些牵强。

  徐悲鸿家境贫寒,九岁时随父学画,十七岁时娶妻,十八岁生子,十九岁时徐的父亲去世.身为长子的徐悲鸿为负担家庭生活,以教书为生。两年后徐不愿为家庭所累,悄悄地跑到上海进修。后徐母派人到上海找他,由于徐改名为黄扶而寻找无果,徐母只好招赘了一位木匠女婿开了一间木匠铺为生。后来徐悲鸿的妻子生病去世,两人终未再见,留下的一个儿子由徐母照看,七岁时出天花夭折了。

  蒋碧微的父亲在复旦任教,徐随蒋父的一位同乡拜访蒋父,由此成为蒋家的宾客。据蒋碧微的回忆,蒋父的家规守旧,蒋与徐从未单独在一起,也从未交谈过一句私话。直到有一天,蒋父的那位同乡匆匆地找到蒋碧微,对他说”有一个人想带她到外国“,蒋的“心头立即映出徐先生的影子”。蒋当即应承了。一九一七年五月十三日晚,蒋碧微逃出了家,随徐悲鸿踏上了前往日本的轮船,从此走上了一条坎坷艰难的不归路。

  那一年,蒋碧微十八岁。

  蒋碧微一样花开两番浓淡2011年09月19日06:25

  来源:成都日报字号:t|t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本期人物

  蒋碧微(1899-1978)

  江苏宜兴人。一作碧薇,原名棠珍,字书楣,早年随父蒋梅笙到上海,18岁时和徐悲鸿一见钟情。1917年瞒着家人与徐悲鸿结合后远赴日本,又去法国,在法国结识张道藩。三年后,徐悲鸿恋上学生,1945年两人离异。1949年,蒋碧微留下与徐悲鸿的一子一女与张道藩去台湾,开始同居生活,1958年,在张道藩法国太太素珊的干涉下,两人最终分开,此后蒋碧微独居20年,1978年12月在台北去世。

  1966年,蒋碧微在台湾出版了《蒋碧微回忆录》(分为《我与悲鸿》、《我与道藩》两部分),被《皇冠》杂志誉为“中国第一部女性自传”,成为众多读者追捧的畅销书。

  ■蒋碧微在重庆、台北都当过大学教师,她作为职业妇女的身份却被人们忽略了。只因为徐悲鸿和张道藩巨大的知名度,她不期然地成为民国两桩最醒目情事的女主角。

  ■蒋碧微对成都印象深刻。“在成都我曾大快朵颐,因为成都的小吃极其精美,饭馆小摊,情调都非常好。我们尝过真正地道的姑姑筵、麻婆豆腐、赖汤圆以及名实相符的‘不醉无归’。”

  悄然离家远走巴黎

  1917年,蒋碧微的父亲蒋梅笙在复旦任教授。宜兴老乡徐悲鸿年少俊逸,绘画才华已经显露,是蒋梅笙的座上嘉宾,时常待在蒋家。蒋碧微跟徐悲鸿私奔前,已许配给查家。她从未与他单独会晤过,但两人之间必定有心驰神往的吸引,有热烈、缭乱的眼神缠绕,以及某种意在言外的默契。所以,当徐悲鸿的朋友朱了洲来悄悄传话,问她是否愿意跟随徐悲鸿出国?她几乎未经犹豫就毅然答应了。

  蒋碧微刚来上海,还是幽居一楼一底的旧式闺秀,所见所识仅家人和邻居,徐悲鸿除了风度才华令她倾慕,他也象征了那个无边无际、惹人遐想的外部世界。她搁了一封信给父母,悄然离家。蒋碧微本名棠珍,徐悲鸿为她取名碧微。她随徐悲鸿远走东京、北平,在巴黎待得最久。父母只好对外谎称女儿突然病故,强咽下满腹凄惶和冷嘲热讽。

  蒋碧微夫妇1927年回国,徐悲鸿次年初担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在画坛声名鹊起,子女也相继出生。后来,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发起为他们在南京建造华屋。异域求学的漂泊、清寒已成往事,远大前程将徐徐展开。蒋碧微的人生,好像也跟着要进入华彩篇章,她终于可以向那些冷眼看笑话的人们证明,她从前的“孟浪”之举,到底没错。

  蒋碧微喜欢也擅长社交,宾客往来,觥筹交错,令她怡然自得。徐家宅邸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但是,因为性格、志趣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夫妻感情却渐渐淡薄了。她明白,徐悲鸿的心力,全部在他热爱的艺术上,自己“无法分润一丝一毫。”徐悲鸿受不了她的控制欲和过于挑剔,她则觉得丈夫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有艺术家“但取不予”的自私,性格偏激。

  上世纪30年代初,徐悲鸿爱上学生孙多慈(原名孙韵君,他为她改名“多慈”,恰与“悲鸿”呼应),他对这位“天才横溢”的学生悉心指点,多方提携。蒋碧微感觉到婚姻岌岌可危,既悲且怒,奋起捍卫。

  夫妻俩的冷战旷日持久。徐悲鸿有家不愿回,远避广西。1938年,他曾在桂林的报纸上刊登启事,声明与蒋碧微脱离关系。但他跟孙多慈的八年恋爱,因孙父的坚决反对,最终无果。

  跟孙多慈分手后,徐悲鸿也曾多次委曲求全,向蒋碧微示好、求和,试图弥合裂痕。她却又凛然地将他拒之门外。她说,自己曾竭尽心力,殷切盼他迷途知返,“如今我已对他全部绝望,又怎能勉强我自己忘却那怵目惊心的往事,强颜欢笑,和他重归于好?”如她所言,“早已化为灰烬的感情是不可能重炽的。”而蒋碧微如此冷硬、决绝,更显著的原因则是,她心里眼里已经只有张道藩,再没有多余空间容纳他人。

  1945年底,徐悲鸿、蒋碧微正式离婚。

  憔悴年年为别谁

  蒋碧微、张道藩1922年初见于柏林。待到徐悲鸿、蒋碧微回访张道藩,仅仅第二次见面,张道藩对她,已经怦然心动。

  在巴黎期间,谢寿康、刘纪文、邵洵美等情投意合的留学生,结成别开生面的“天狗会”,兄弟相称。徐悲鸿是二哥,张道藩是三弟。1926年,张道藩曾在意大利翡冷翠给蒋碧微去信,含蓄、纠结地表达过爱意,未获热烈响应。那时他刚刚在巴黎心情复杂地跟法国姑娘素珊订婚。

  张道藩留法七年,主修美术,回国后转而从政,逐渐身居高位。因为自身的文人气质,他在民国政府高层中很善于与文化人交朋友,画笔未曾全抛,写过电影剧本《密电码》《再相逢》,以及《自救》《最后关头》等多部有影响的话剧,有时还亲任导演甚至粉墨登场。算是民国时代有影响的文化活动家、美术家、戏剧家。

  张道藩跟素珊结婚了,仕途也一帆风顺,却总有一丝郁郁寡欢,那是伤心人别有怀抱。他说自己对蒋碧微秘密崇拜、爱了十多年,“但是从来不敢有任何希求。一直到人家侮辱了她,虐待了她,几乎要抛弃她的时候,我才诚挚地对她公开了我十多年来心中爱她的秘密,幸而两心相印,才有了这一段神秘不可思议的爱史。”1937年,南京被敌机日夜轰炸,他俩心底掀起狂涛巨澜,跟这座纷乱的危城相似,竟是一刻都无法安宁。即便同处一城,见面频繁,他们依然密函互寄,蜜情迭传。从南京到重庆,再到台湾,蒋碧微、张道藩互写了几十万字情书。

  有时候,美的标准,真是相当主观。蒋碧微在张道藩眼里,内外兼修,风度“高贵娴雅”,“俨若天仙”。张道藩对她无比殷切、眷恋,对她的父亲、子女,也关照得无微不至。

  从陪都岁月到战后返回南京,他俩一直伤痛于不能长相厮守。蒋碧微的红叶诗说:霜风红叶总凄其,憔悴年年为别谁?无奈痴情抛不得,沉沦恨对合欢枝。张道藩1947年元月在蒋碧微的“宗荫室”则留下这样的墨迹:涉江采芙蓉,兰泽及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蒋碧微夫妇交恶后,因为嫌徐悲鸿给的家用太少,为钱吵架,有一次竟吵到徐悲鸿痛哭失声,他当然是为她的伺机发作、不依不饶而痛惜伤心、百感交集。蒋碧微在徐悲鸿面前,展露的是最无所顾忌的一面,强悍、野蛮、冷酷、物质化。

  蒋碧微、张道藩深度纠缠几十年,上世纪50年代初,素珊携女远走澳洲后,他们在台湾同居十年,他最终没能给予蒋碧微妻子的名分,她的回忆录却对他没有丝毫微词。旁人说她不大好相处,她最好的一面大概都留给了张道藩:聪明脱俗,温柔得体,不强求婚姻,知进退,有分寸。

  当张道藩流露了去澳洲看望素珊母女并接她们回来的念头时,蒋碧微表示理解:“基于种种的因素,我决计促成他的家庭团圆。”她在回忆录多次强调,因为自己遭逢过外力介入而毁家的痛楚,所以,一直不愿拆散张道藩的家庭。这,或许也是由衷之语?

  与张道藩分手六年后,蒋碧微完成50余万字的回忆录,分为上下篇《我与悲鸿》《我与道藩》,在皇冠杂志连载,“轰动遐迩”。两岸隔绝,与子女音书难通,她暮年独居近20年,孤独离世。

  在成都大快朵颐

  抗战前离开南京到四川之前,蒋碧微最初很想去四川大学工作。当时的川大校长张颐跟天狗会老友、四川省教育厅长郭子杰(有守)是好友,张校长夫人李琦更是蒋碧微在巴黎时期的老朋友。她写信托郭子杰在川大谋求教职,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当时颇有进退失措的感觉,考虑再三,选择了留在重庆,直到抗战胜利才回到南京。

  重庆八年,蒋碧微除在复旦大学讲授法文,又在国立编译馆和教科用书编辑委员会兼职。后来她改任四川教育学院教授兼图书馆主任。

  战时艰辛,一些知识分子也设法苦中作乐。1939年元月,一群经常会面的朋友,方令孺、宗白华、孙寒冰等学术界知名人士,发起组织“光第小集”,每周一次,自备酒资,在蒋碧微寓居的光第聚餐。小集每次有一个主题,分别为文学专号、教育部专号、考古专号、参政专号等,每次除了十一位发起人,也分别邀请相关专家。小集以十二期为一卷,由蒋碧微主持第一卷。到了五月初,重庆连续遭遇空前惨烈的轰炸,小集无奈半途而废。

  当时,省教育厅在成都开办民众教育馆服务人员培训班、图书馆管理人员训练班,蒋碧微以教育学院图书馆主任的身份,受邀到成都主持训练班的结业典礼。

  1940年12月31日,蒋碧微由重庆飞往成都,老友郭子杰派汽车将她接到郭公馆,有一个结业典礼正好在当天下午举行。晚上,郭夫人杨云慧组织文艺剧社上演张道藩改编的《狄四娘》,杨云慧任导演,刘开渠夫人程丽娜主演。《狄四娘》系雨果原著,张道藩将它改译为四幕剧,背景改换为北洋政府时期天津某军阀的公馆。戏里的爱恨情仇,犬牙交错,蒋碧微自然看得心潮起伏,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她觉得其中好些对话,竟像是张道藩在对自己说。回到住所,也自伤身世,难以成眠,在百感交集中度过1940年最后一天。

  好友相聚,交谈甚欢。郭子杰夫妇盛情款待,在成都的半个多月,她每天都很忙碌。蒋碧微在回忆录里说:“少城公园林木蓊郁,春熙大街行人如织,真不愧小北平的美称。”“在成都我曾大快朵颐,因为成都的小吃极其精美,饭馆小摊,情调都非常好。我们尝过真正地道的姑姑筵、麻婆豆腐、赖汤圆以及名实相符的‘不醉无归’。”郭子杰夫妇陪蒋碧微逛遍武侯祠、薛涛井等成都名胜,还带她到了都江堰、郫县游览。他们“看了几个庙宇,极其伟大庄严,茂林修竹,尤饶天趣。”正值抗战期间,庙里都驻扎了军队。

  最难得的是买到一部宋拓本的《郑文公碑》。1917年,蒋碧微跟徐悲鸿旅居日本半年,每天习字,就临的此帖。想到往日欢情已随风远逝,抚今追昔,不禁怅然。1941年1月24日,她离蓉返渝。

  蒋碧微在重庆、台北都当过大学教师,她作为职业妇女的身份却被人们忽略了。只因为徐悲鸿和张道藩巨大的知名度,她不期然地成为民国两桩最醒目情事的女主角。[]

  温馨提示:

  在U小说阅读网发布,本站提供阅读,同时本站提供全文阅读和仙凡女神悠悠飞txt全集下载。仙凡女神悠悠飞在手机wap站同步更新,请使用手机访问m.阅读。


  (https://www.uxiaoshuo.cc/41/41500/2525133.html)


1秒记住U小说:www.uxiaoshuo.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xiaoshu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