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小说 > 仙凡女神悠悠飞 > 第902章 敌后抗日战场 一

第902章 敌后抗日战场 一


  第902章敌后抗日战场(一)

  抗日战争中的敌后战场刘庭华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开辟的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配合对日军形成战略夹击的战略格局,是一个伟大的创造。

  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不久,就形成了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的两个战场:一个是由国民党军队所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所担负的敌后战场。这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显著特点。正面对抗是战争中常见的最普遍的战争形态,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是日军处于战略进攻,中国军队处于战略防御,这是无从选择的。而敌后战场则不然,它不能自然形成,必须靠战争指导者,在知己知彼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去开辟。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国抗战开始后,全面科学地分析了中日战争的形势和敌、我、友三方的具体情况,认为,由于敌强我弱,日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中国在军事上单靠正面防御是难以取胜的,还必须到敌人后方去发动群众性的游击战争。由于敌小我大,就决定了日军在中国占据的地域越大,其兵力就越不足,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线和城镇。这样敌后广大乡村地带必然成了开辟抗日根据地的理想区域。友军是曾经打过10年内战的宿敌国民党军,控制着大部人力、物力、财力和地区,有200多万正规军;而我军数量少、装备差,抗战开始时,仅4万多人,没有飞机、坦克、大炮,只有步枪、手榴弹,但战斗力较强。与国民党军队严重脱离群众不同,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有密切的血肉联系,有进行游击战和创建革命根据地的丰富经验。因此,中共中央在1937年8月召开的洛川会议上,及时而果断地提出在军事战略上必须实行由国内革命战争的正规战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游击战的转变,决定坚决实行全面抗战的正确路线和在敌后独立自主发动游击战争的方针,担负起开辟敌后战场,创造抗日根据地,壮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在战略上配合正面战场友军作战的战略任务。

  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毛泽东曾说过:“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在这一期间,日军进攻的重点是国民党军队,国民党正面战场抗击着侵华日军的大部,先后进行了淞沪、忻口、徐州和武汉四次大规模战略性会战,歼灭日军25万余人,对于粉碎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迫使日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起了决定性作用。同时,它也客观上为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创造了前提条件。

  然而,由于蒋介石国民党执行“持久消耗,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方针,在战役上采取“多筑工事,层层布防,处处据守”的线式单纯防御,否定运动战和游击战,作战呆板,致使国民党军的200多万军队在15个月内遭受104万余人的重大伤亡,出现了正面战场的大溃败,并丢失了华北、华中大片国土和华南要地,计13个省的大中小城市340余座、100多万平方公里,使侵华日军迅速占领了大半个中国。

  与此相反,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在正面战场溃败之时,却迅速挺进华北、华中和华南敌后,变日军的后方为前线,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这种挺进是在敌人战略进攻阶段上我方的反进攻。就是说,当敌人向我进攻,而国民党军队大批退却的时候,八路军和新四军则以无比英勇的姿态向敌后方反攻,取得不断胜利,牵制敌人,建立战略根据地,创造了解放区,并在精神上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战的意志……”。太原沦陷前,八路军在华北主要是在战役上配合正面战场友军作战。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第115师主力首战平型关告捷,一举歼灭日军精锐第5师团第21旅团1000余人,取得全国抗战以来第一个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军的猖狂气焰,振奋了全国军民抗战的斗志和信心。接着,八路军第120师、第129师在同蒲路北段和正太路上先后展开交通破袭战,切断了敌人的交通线,攻取雁门关,袭击日军阳明堡机场,烧毁敌机24架,给敌较大打击,有力地援助了国民党军在忻口的防守战役,并掩护了他们的退却。

  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后,国民党军大部溃退到黄河以南以西地区。自此,在华北以国民党军为主体的正规战即告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上升到主要地位。尔后,八路军三大主力进一步在山西实行战略展开。第115师及集团军总部特务团各一部在晋察冀边地区,第115师主力进至晋西南地区,第120师在晋西北地区,八路军总部率第129师全部及第115师一部在晋冀豫边地区,分别依托五台山、吕梁山、管涔山、太行山创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与此同时,我党在冀中、冀南、冀东、冀鲁豫边和山东等平原地区,先后领导了人民抗日武装起义,建立了抗日武装。从1938年4月起,八路军各部又逐渐将抗日游击战争由山区推向冀鲁豫平原和察绥广大地区,开辟了广阔的华北敌后解放区战场。

  在华中,新四军各部于1938年4月由皖南和鄂豫皖边挺进华中敌后、大江南北,先后在苏南、皖中、豫皖苏边等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自1937年9月平型关初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对日军作战1600多次,毙伤日军6万余人。1938年敌后战场抗击日军兵力40万人,占全部侵华日军的58.8%,抗击伪军7.8万人,达100%。先后建立了晋察冀、晋西北、晋冀豫、冀鲁豫、苏南、淮南、豫皖苏边等大小24块抗日根据地,与正面战场在战略上对日军形成夹击之势,从而使日军占领的地区只限于城市和主要交通线上,兵力愈加分散,迫使日军停止了战略进攻。对此,美国军事历史学家小戴维?佐克和罗宾?海厄姆曾指出;“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游击队控制着华北的乡村,日军势力所及只能是铁路和大城市”。

  同时,八路军、新四军也迅速发展壮大,从出师抗日前线时5万余人,发展到18.1万余人,壮大了近4倍。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迅速建立和扩大,构成了对日军的致命威胁,加快了中国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的提前到来。这是日寇在占领武汉后被迫停止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转入战略相持的重要原因之一。相持阶段是中日战争全过程的枢纽,它是中国由劣势转变到优势和准备反攻的基础。敌后战场的开辟,形成了独挡一面的战略格局,打乱了侵华日军作战前线与后方的划分,变战略内线为战略外线,变被动为主动,变战略被包围为战略反包围,形成敌后与正面两个战场并存的战略布局,对日军构成了两面夹击的有利战略态势。这种犬牙交错的战争形式是弱国坚持持久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最佳形式。

  二、敌后战场在战略相持阶段——1941年后上升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成为中国抗日的重心和台柱子。

  战略相持阶段到来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作战重心逐渐由中国战场转移到南太平洋战场,对中国战场采取巩固其占领区的方针,对敌后各抗日根据地实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及特务活动等的所谓“总力战”’,采取连续“扫荡”、“蚕食”、“清乡”、“治安强化”以及“囚笼政策”、“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企图彻底毁灭敌后抗日根据地。1939年日军对敌后解放区作战使用的兵力达54万人,占其侵华(不含东北)总兵力的62%,伪军14.5万人,达100%。1940年日军对敌后解放区作战使用的兵力47万人,占全部侵华日军的58%。

  敌后解放区军民与日军进行了艰苦的反“扫荡”作战,先后取得香城固、齐会、陆房、梁山等作战的胜利。1939年冬,晋察冀边区军民粉碎日军2万余人大“扫荡”,取得歼敌4000余人,击毙日军“名将之花”第2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的胜利。1940年8月至12月,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破坏铁路470公里、公路1500公里,毙伤俘日伪军4万余人,给日军予沉重打击。[]

  温馨提示:

  在U小说阅读网发布,本站提供阅读,同时本站提供全文阅读和仙凡女神悠悠飞txt全集下载。仙凡女神悠悠飞在手机wap站同步更新,请使用手机访问m.阅读。


  (https://www.uxiaoshuo.cc/41/41500/2524976.html)


1秒记住U小说:www.uxiaoshuo.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xiaoshu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