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小说 > 仙凡女神悠悠飞 > 第359章 爱情婚姻观

第359章 爱情婚姻观


  第359章爱情婚姻观(六)

  悠悠飞《家庭手抄报》内容:

  中国人的爱情观婚恋观

  在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男女对于婚姻的态度基本保持一致,延续香火的使命感以及尽可能的“生养更多”。“五四”打到孔家店以及无性别差异的革命年代之后,女性的社会地位更加凸显,甚至比美国至少在形式上更注重女性权益,因为“男女平等”至今仍未在美国入宪,而以“不得歧视妇女”代之。这可以有多种因素构成,但是种形式上的缺憾,而中国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就已经基本确立妇女的社会地位与政治权利。

  但是许多当年在美国搞“女权运动”的女性领袖在成功之后十分强调妇女在家庭中的作用,即当妇女争夺与捍卫自己合法权利之后应该回到厨房,这绝不冲突;所以许多女性不赞同“男女平等”入宪的理由中有考虑女人天生的弱点来避免兵役、重体力劳动等等。当反过来看中国的妇女现状时会有错愕。尽管男女在法律上做到了基本平等,但在社会分工、选拔人才等等问题上男女不平等深植人心,譬如重体力劳动男女无差别,在高端领域男女绝对失衡(如中央常委)。以上赘述只是意图先表明在中国男权社会的基本架构不曾变化。

  西方思潮带来的个性解放、人权观念等等在婚姻中的体现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北上广”最为明显。性解放甚至性泛滥、丁克、同性恋、独身主义者也最多,这挑战了中国传统儒家的家庭观与社会秩序。他们强调个体的幸福感之后家庭的幸福感才有可能。这样的一个观念改变在之前表明的男权社会架构中,两种文化冲突下中国传统持有的婚恋形态将会跟随哪种价值观,是中西方文化对垒的另一面向。

  婚恋现象其一“相亲文化”。

  有着一种现象出现的意识条件前提是:1、对年龄的恐惧感,2、婚姻的必然性,3、家庭生活的必要性;有了这三个先植人心的意识观念,到了一定年龄人生开始了一种线性式的发展,成年、结婚、生子、育儿依次反复一代又一代的种族延续。这当中的个体价值并不重要,每个人都要服从家庭利益甚至牺牲个体利益都在礼教崇尚的范围之内,“贞节牌坊”、“三从四德”、“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些未必在今天的中国不存在,可以说在相当程度上仍是坚定的伦理观念。

  当一旦用相亲的方式决定配偶时,其他人的意见将绝对比主观意见重要。以农耕社会开源的中国人十分注重经验阅历在任何社会活动中的参考价值。在相亲中父母看到的是将来两人生活的实际效用,爱情不重要,爱情和哲学一样不能拿来烤面包。不过当相亲式婚姻出现问题时就会需要第三者参与沟通,因为婚姻的产生就是以长辈的经验来决定的,个人意志附着于此而无法得到伸展,长辈来消解矛盾将责无旁贷。尽管父母都是用“为你好”的理由来试图控制子女的人生,因为他们坚信婚姻就是种利益共同体,两个不想关的人只要进入这个共同体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利益诉求和人生方向,感情基础的有无不妨碍两人相互扶持的走完人生,因为他们也是这么过来的。

  其二“社会舆论”

  当一个人选择独身或者其他性向时,尤其在农村,整个周遭的人将异常的“团结”,并以自己的伦理观念来揣摩对象的种种遭遇与不幸是如何成为可能的根据。如果你告诉他们独身与性向是个人选择,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认为的幸福的权利,他们骨子里儒家道统的意识会质疑这种选择的合理性。儒家讲宗法、秩序、等级,需要个体服从整体。这两种价值观,前一种强调个体感受,后一种强调稳定长治久安,两者没有对错之别,只有选择不同和激烈程度不同。

  他们从不认同你选择的那一刻开始就试图改变这一状况,他们的价值观达成统一之后在你看来那是一种群体效应,他们互相之间反复感染反复印证而更理直气壮,显得声势浩大,不断地对个体施加影响。假如个人反抗这种社会压力时就会产生孤独感,由此怀疑自己所坚持的成本是否过高,而孤独正是儒家文化中对有违儒家文化的惩罚,由被“礼教”孤立从而产生了妥协。

  其三“关于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

  似乎从表面上来看两种选择是以速度的形式来表现不同。但在此之前这两种意识是由文化、艺术、环境、个人历练造成的个人独特的爱情信仰观。信仰一旦确立,并不会因偶尔的反例而轻易变化。当个人坚定的选择了(当然这不是理性选择而是用生命感悟得出的信念)某一种实现爱情的方法以后爱情与婚姻的道路依此确立。当然整体环境的不断变化,尤其像在不断转型中的当代中国,价值取向很容易受到社会舆论媒体的引导。“一见钟情”更多的是来自西方个人主义的影响,因为西方理论来解释两人相爱会剥离时空架构,来注重人与人之间人格、魅力、气息的相互吸引,年轻人在寻求个性解放的同时会把爱情与婚姻的关系当做首要攻克的堡垒。而“日久生情”是一种长期的对未来的审慎判断,有世故、利益的因素考量,但总的来说彼此结合是为了以后更好的生活,情感在时间中累进积淀,会有“左手摸右手”的温暖,也是另一种温文尔雅的幸福体验。用这种形态来作中西方比较时会发现西方的恋人从相恋到老去一直是恋人,会用许多**肉麻的行为语言来取悦对方,因为用翟学伟教授的理论西方人是种短暂有选择的关系,所以尽力维护这段关系的手段十分重要;中国是种长期无选择的关系,两个不认识的人也可以结婚,也可以有爱情。然后慢慢地转换成亲情,将个人的因素逐渐消融成一个整体或共同体。

  由于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还有更多的人生经验作补充,也有许多人会更趋于“爱情虚无主义”和“爱情犬儒主义”。前者相信一切爱情“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把婚姻经营成最经济实惠的生活方式,找一个俗称“过日子”的对象结合,将来也可以彼此扶持,正因为没有对彼此高估,所以幸福的可能性更高。后者则相信任何婚姻的基础都是利益的考量,富人的结合是防止财富的流失,穷人的结合是种有一致生活状态和共同愿景的团结,富人和穷人的结合是彼此贪慕的结果,总之爱情是欲盖弥彰,是遮羞布。

  其四“生子崇拜”

  古代中国人希望生男孩的理由有许多,劳动力、社会舆论、文化影响等等,更重要的是科举制度成为了穷人摆脱困境的唯一可能,富人光宗耀祖的唯一途径,而科举制度屏蔽了女性的参与。但是如今现代化国家的女性都拥有获得社会肯定的权利,文凭只是其中之一。这时候经济发达程度决定繁育后代的积极性,从国内看,沿海地区人对儿子的渴望和生育积极性远低于内陆;从国外看,英国人生孩子大人有法定26周产假与每周100磅左右的补贴,小孩有儿童津贴,免费医疗药品,孩子越多补贴幅度越大。德国也类似,补贴三年养老保险和为期1年每月300欧元。在日本生孩子政府补贴35万日元。在台湾生孩子政府补贴1万2千新台币。老欧洲和日本、台湾都在经济发展到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都面临少产与老龄化的问题。在中国已经打破唯男性科举制度以及在经济发展之后,生子崇拜将更多的被消弭。

  就现象而论,中国人的婚恋观在日趋理性和西化,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似乎在面临挑战。其实中国人看西方人的“罗曼蒂克”和西方人看中国的《孝经》一样都充满了无限的神往和钦羡,只不过生活环境和文化道统决定了民族文化的表现形态,婚恋观只是管中窥豹罢了。[]

  温馨提示:

  在U小说阅读网发布,本站提供阅读,同时本站提供全文阅读和仙凡女神悠悠飞txt全集下载。仙凡女神悠悠飞在手机wap站同步更新,请使用手机访问m.阅读。


  (https://www.uxiaoshuo.cc/41/41500/2522212.html)


1秒记住U小说:www.uxiaoshuo.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xiaoshuo.cc